姓名及出生年月:章策,男,1923年3月初8
部队番号:陆军机械化学校,印度蓝姆迦美军坦克学校教官,黄埔军校十八期
地址:浙江湖州敬老院
长官:徐庭瑶将军
老人口述:我原名章钰麟,1923年3月初八生,解放后改为章策,湖北汉口人,是“陆军机械化学校学生,第四队(保管专科)一期,军校18期机械兵科),1941年6月毕业于湖南洪江。
41年10月随陆军机械化学校去蓝姆迦建美军坦克学校,圣诞节因和宪兵发生冲突被联络官蒋纬国送回国内,进入52军195师汽车营任教官,军长关麟征,师长覃异之,在部队一年多时又被蒋纬国招回,进入蓝姆迦坦克学校任教官,44年调任战车一营修理连任上尉连长,参加了收复密支那等战役,抗战胜利后回学校做教官至48年退出军阶。一生未婚,无子女,孤老,从上海徐汇区文教局退休,目前住湖州敬老院。
关于我校的情况 大概如下:
1935年徐庭瑶将军(保定三期步科)从欧洲考察归国,著述《欧美军事交通考察团报告书(内部发行)》后,奉命筹建“陆军交通兵学校”于南京,三月与“陆军辎重兵学校”合并,定名为“陆军交辎学校”,地址在南京丁家桥、方山两地。开设:交通、辎重、技术、作战四科。
1938年,学校迁至湖南长沙,与辎重兵学校分开,正式定名为“陆军机械化学校”设:战军、汽车使用、修理三科,同年6月迁至广西、柳州。(学兵队在广西雒容)
1940年学校迁至湖南洪江,进一步除开办:战军、技术、保管三科外,并创了自动车工程学院,该学院以培养高级自动车制造设计研究人员,生员由车校毕业之学生中挑选,经严格考试后入学,教授均为各大学特别邀请之专家,教授负责。
1944年学校迁至四川潼南,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,重庆等地许多大学纷纷迁回抗战前的原址,我校工程学院教师产生困难,于是1946年工程学院迁至重庆沙坪县,工程学院学生就近在各大学上课学习。
1947年学校迁至徐州,正是改名为“陆军装甲兵学校”,并开办两期“教官训练班”学员均以本校毕业学生。从一年左右培训后,分配至各部队担任美式装备之使用,维护教育。
1948年3月学校迁南京,10月工程学院并入“兵工学校战车系”。
1948年秋,学校迁至上海吴淞。
1949年春,学校迁台湾花莲。工程学院并入“中正学院战车系”。
校长:蒋中正(建校起至离开大陆)
教育长:徐庭瑶中将(保定三期,步科)至1943年换。
胡献群少将(军校六期,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毕业)
教育处长:钱振菜少将(军校五期)
工程学院院长:项任澜博士(北洋工学院教务长)
工程学院教务长:何绪瓒教授。
上校教官:金希武、周惠久、陈申武(美国剑桥大学博士)、苏士戡(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毕业、托派)
中校教官:黄敷言(清华大学毕业)
上尉助教:阚士元(本校技术学生一期、现南京汽车制造厂总工)蔡震(本校技术学生队一期、天津大港油田工程师)
学生回队少校队长:杨培荣(军校10期炮科)
上尉队副:张岱(军校11期骑科)
陈荣锦(军校外语训练班、主要担任外国教官上课时的翻译)
其他尚有苏联教官三人,英国教授二人。
学校除校本部外,尚设有:
金工实习厂,修理实习厂,模型室,电工室,打靶坊,小口径炮射击室,坦克及汽车灯原地驾驶培训坊,大修工坊,小修工坊,电瓶制造厂,机械制造厂。
曾仿制过“德国工作联合机床“以及其他型号机床,分配本校及其他部队使用。
从1935年建校起,共培训了:
交通兵学生一期1936年毕业(军校12期)
交通兵学生二期1940年毕业(军校15期)
技术学生队一期1938年毕业(军校13期)
技术学生队二期1940年毕业(军校18期)
技术学生队三期1934年1月毕业(军校17期)
技术学生队四期1943年7月毕业(军校18期)
技术学生队五期1945年1月毕业(军校19期)
技术学生队六期1945年7月毕业(军校19期)
技术学生队七期1947年毕业(军校21期)
注:因我校系独立招生、入伍、培训的,故每期毕业均报请中央军校排入本校期别,由于时间及邮送等关系,故军校次序有颠倒混乱现象
章策
1949年8月 进入“上海市人民广播电台、广播剧团”任导演
1950年9月 调入“上海芳华越剧团”任舞台监督、剧务。
1951年10月 组建“上海市天鹅越剧团”任编剧、导演、团长。
1958年9月 文艺整风中,以“历史反革命”罪判劳改十年。
1968年9月 刑满(白湖农场)后留场12年。
1980年12月 经徐汇区人民政府平反昭雪,分配到徐汇文化馆退休。
(感谢杭州志愿者团队采访并提供稿件)